| 小小塑料瓶 内有大乾坤 | |||
| |||
小时候,生了病,去医院打针,药剂封装在玻璃小瓶子里。护士用砂轮片磨一下瓶身,然后用手将其掰成两段。这个小瓶子就是安瓿瓶。 安瓿瓶,作为盛放注射药剂的小型容器,已经在医药领域流行了数百年。其材质以玻璃为主,在漫长的使用中,玻璃的易碎特性导致的玻屑污染和医护人员损伤屡屡发生,逐渐暴露了玻璃安瓿瓶的应用缺陷。 现在,许多小剂量药剂换成了用塑料安瓿瓶盛放,轻轻一掰就能打开,没有碎渣,使用安全。 玻璃瓶换成塑料瓶,看似简单,实则困难重重,它的代价可能是4000万元,也可能是持续十年仍未停歇的不倦探索。 新华医疗制药科技集团BFS产品经理周利军说:“早期中国进口这个设备的价格是非常高的,高达4000万,交货期长达两年。这么好的制药工艺设备在中国之所以没有大批量推广,就是因为它的性价比太差了。我们决心研发这个核心的制药装备——塑料瓶吹灌封一体机(BFS),希望为整个中国的医药产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” 新华医疗的技术团队从最硬的骨头啃起,把目光聚焦在最核心的模具研发上。之所以被称为核心,是因为塑料的热熔、吹塑、挤压和药剂的灌装,都要经过模具成型。塑料瓶的质量好不好、产量大不大、药剂会不会受到污染,都和模具息息相关。 在科研团队、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、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,以及省、市、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,各类创新资源持续投入,2021年,新华医疗成功推出了“连续式BFS设备”。该设备一经推出,便在行业内引起了巨大轰动,使新华医疗成为国内第一家,全球第二家拥有连续式BFS技术的企业,一举打破了技术垄断局面。 轻舟已过万重山。如今,经过长达10年的科技攻关与更新换代,新华医疗已经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BFS产品,研发零部件4000多件,取得专利160余项。其性能甚至“碾压”国内外同类型产品——首先,它显著提升了生产过程中的无菌保障性;其次,通过优化工艺,原材料利用率从40%提升至80%,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;第三,它所使用的双排超宽成型技术,从过去的一次成型25支提升至120支,生产效率提升近4倍,最高产量可达每小时4.5万支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 “现在,国内涉足注射剂领域的医疗企业在购买BFS设备时,都会优先考虑新华医疗。”作为新华医疗的客户,仁和益康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以0.1毫升—3毫升规格塑料瓶为例,一台连续式BFS设备一年可以生产7000万支,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设备的最大化利用。 湖北科伦药业有限公司设备动力部电气工程师汪恒说:“从后面开始上品灭菌、下品包装、灯检物流,就说整个链路全部打通,就有利于它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整体的规划和打包工程。” 目前,新华医疗的BFS产品正加快向全球市场布局,越南首条非PVC软袋产线投产,俄罗斯非PVC输液产线交付,非洲多国整体进口,让世界享用中国产BFS的同时,也擦亮了中国制造的山东好品牌。 短评丨让“创新之花”常结硕果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,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如何充分抓住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,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。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,是企业爬坡过坎、发展壮大的根本。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,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既是改善企业生产经营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,也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“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”,并强调要“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,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,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,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。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、风险投资、私募股权投资,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,发展耐心资本”。 “十年磨一剑”, 新华医疗小小的塑料安瓿瓶里,藏着4000多个原创研发的零部件和160多项专利。创新之路的艰难坎坷,不需讳言。企业的一次次勇敢探索,一个个具体实践,既考验了企业的初心、胆略,也是对创新环境的现实检验。 要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积极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,发挥企业“出题者”作用,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,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、高校院所支撑、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,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,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。 创新引领未来,也创造未来。投身创新的时代洪流,勇做创新弄潮儿,企业家们坚守初心,保持乐观、开放和包容,或顺利或坎坷的所有探索与实践,最终都在促使“创新之花”结出丰硕的果实。 | |||
| 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