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博高新区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| |||
| |||
近日,中共山东省委、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《关于表扬2024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的通报》,淄博高新区成为50个受表彰单位之一。这份荣誉背后,是高新区一年来在人才引育、平台建设、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持续深耕与突破。 2024年以来,淄博高新区按照中央、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,聚焦“3510”发展目标和“强富美优”城市愿景,立足发展大局,聚焦战略科学家、科技领军人才等战略人才队伍建设,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,加快人才平台建设,优化人才发展生态,创建省人才集聚节点。新增国家级人才7人、省级人才工程人选12人、齐鲁系列人才4人、省级以上人才入区创业3人、青年人才8000余人;人才工作蝉联省市考核双第一,高层次人才引育实现新突破......淄博高新区交出了一份“聚才兴产、产才共融”的亮眼答卷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释放人才集聚效应 亮眼成绩的背后,是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深化。 创新市场化引才机制。构建“党委政府+社会组织+市场主体”的协同推进机制,以区人才发展公司为桥梁,与省人才促进会、省人才集团等5家三方引才机构开展合作,外引内培双向发力。通过市场化引才,为区内企业推荐高层次人才300余人次。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。赋予企业人才举荐权,将工作业绩、社会贡献等要素纳入人才评价标准,每两年认定100名优秀骨干人才。截至目前,累计评选高端人才项目93个,年新增产值达2亿元。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。创新出台高新区人才新政16条,实施塔尖、托举、强基计划,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的专业机构、社会组织,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。鼓励专业机构加强人才项目申报培训辅导,最高给予5万元奖励。2024年,先后组织省级以上人才项目辅导会9场,聘请省级以上人才项目评审专家为申报人选“一对一”辅导100余人次。 强化平台载体建设 打造人才引育高地 平台载体的持续升级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,让更多“高精尖”项目在高新区落地生根。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,发挥人才创新优势,持续优化平台“金字塔”培育模式,建设企业平台载体梯队。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、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、省重点实验室1个、省工程研究中心3家、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。 搭建海外引才平台。成立慕尼黑、硅谷海外协同创新中心,设立海外引才办,建立“1+X+N”运营机制,即在海外引才办统一指导下,组建X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,加强与牛津、慕尼黑工业大学等N个世界级高校和研发机构合作,打造离岸创新大脑,每年对接海外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。 构建校城融合平台。联合尤政院士、清华紫光任志军博士等国内顶尖团队,深化与清华大学、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,满足企业技术需求。发挥无机非金属材料、生物医药、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、MEMS、电子综合信息五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市场化服务功能,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3万余次。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构建人才创新生态 在优化人才生态方面,高新区打出了一套“组合拳”。 优化人才数字化服务。以“人才数字大脑”为载体,统筹云招聘平台、人才码等线上功能,搭建人才智库和骨干人才线上申报新场景,实行“三个一”工作机制,为人才提供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12项关键小事“码上服务”1000余人次。 深化人才市场化服务。充分发挥人才科创党建联盟3个专业委员会主体作用,组织150家会员单位,举办各类研讨会、专题讲座等活动50余场。全面整合MEMS、齐新花园等人才公寓优质资源,导入漫柏等专业人才社区运营机构,试点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,为人才量身定制创新创业全链条、生产生活全服务的家园。 丰富人才品牌化服务。推出“天淄雄厚·博揽英才”人才招引品牌,每年举办人才节、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,链接国内外100家以上高校及科研院所、100名以上市外高层次人才。通过大赛,累计吸引277个项目报名,获奖项目89个,新增产值超过15亿元。常态化开展“淄博高新区—高校人才直通车”、大学生就业体验日等青年人才招引活动36场。 从政策创新到平台赋能,从生态优化到品牌塑造,淄博高新区正以系统化思维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。这份省级荣誉既是肯定,更是新的起点。高新区将继续以人才第一资源驱动创新第一动力,书写着城市与人才共成长的新篇章。 责任编辑:王婷 审核人:张建宁 | |||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