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筑满意消费·315消费警示 理性选择 避免情感咨询“收割”陷阱 | |||
| |||
近年来,随着社会压力加剧和情感问题增多,情感咨询行业发展迅速,各类情感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然而,由于行业准入门槛模糊、服务效果难以量化,部分机构利用消费者情感脆弱心理,通过虚假宣传、高价收费甚至“心理操控”牟利,导致纠纷频发。日前,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就接到不同消费者反映,通过辖区内某家公司交纳费用进行情感咨询、调解情感纠纷,但是过程中服务很敷衍、效果也不好,商家还会一直推荐其他消费项目。消费者普遍认为无法达到预期咨询效果。 通过在处理此类纠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为避免消费者遭受损失,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特发布以下消费警示: 一、四步甄别法:选择正规情感咨询机构 1、查资质,核范围 合法合规运营:正规情感咨询机构应持有营业执照,且经营范围包含心理咨询、情感咨询等相关业务。避免选择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的机构,这类机构可能无法提供合法、专业服务,甚至存在欺诈风险。 专业认证缺失:部分不良机构虽声称咨询师具备专业资质,却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相关证书。消费者要仔细核实咨询师资质,可要求机构提供证书编号并向相关认证机构查询验证。 2、避承诺,重科学 警惕一些情感咨询机构夸大服务效果。情感问题复杂多变,受多种因素影响,任何正规机构都无法做出绝对保证。正规情感咨询应基于心理学理论,注重双方平等沟通与个人成长。消费者要保持理性,对这类过于绝对的承诺提高警惕,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而冲动消费。 3、签合同,留证据 咨询前,务必明确服务内容细节,包括咨询方式(线上视频、电话、线下面谈)、服务时长、咨询频率、具体辅导方案等。要求签订书面合同,明确服务内容、次数、费用及退款条件,保存聊天记录、付款凭证、宣传广告截图,防止纠纷时“证据缺失。 4、试体验,护隐私 优先选择提供单次咨询或体验课的机构,避免直接购买高额套餐。还要明确机构是否有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,避免因各种原因而泄露,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和损失。 二、给消费者的建议 理性看待情感问题,切勿将希望完全寄托于“第三方机构”。提高警惕、理性选择。如果利益受损,可拨打1234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,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 责任编辑:王敏敏 审核人:张建宁 | |||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