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“书院+”模式 构建全龄文化教育新生态 | |||
| |||
书院是古代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,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基因在这里生成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、研究、创造、积累与传播。 今天,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院?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,书院的身影越来越多地活跃在文化教育、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,这对于中华文明的复兴、建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等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。 淄博高新区以“文化书院建设”为抓手,探索“书院+”多元融合路径,通过整合公益资源、市场机制与社区自治力量,打造覆盖全年龄段、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实践的社区文化生态,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。“文化书院”不再止步于教育研究,而是更深层次地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高新区的少年人、青年人、中年人、老年人都能在书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。 “书院+老年大学”文化养老赋能社区治理 高新区时代社区建成淄博职业学院老年大学(高新区)分校、火炬艺术团老年大学,构建“公益+市场+自治”可持续模式。教学空间达1000平方米,设有公益课堂、舞美教室等8间专用教室,依托淄博职业学院优质师资开设体育、音乐、舞蹈等课程,既降低学习门槛,又通过适度市场化收费补充社区服务资金。老人们通过课程学习实现“老有所乐”,同时以“银龄力量”反哺社区,参与志愿服务与治理,让老年人从‘被服务者’转变为社区共建者。时代社区书记李峰表示,老年大学已成为凝聚居民、激发社区活力的重要纽带。 “书院+非遗工坊”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在朱家庄国际艺术村,高新区创新“大师工坊+书院课堂”模式,汇聚20余位国家级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,打造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文化生态圈。张源源工作室作为非遗传承基地,通过指画、刻瓷等课程培养专业人才,学员或进入名企研发,或自主创业,推动传统技艺活化。艺术村定期举办创意市集,展示陶瓷、文创及非遗产品,并融入合唱表演、创业孵化服务,形成“文化市集+创业孵化”的复合形态。采用“政府主导、各方参与、资源共享、居民受益”的模式,不仅保护乡村文化遗产,更通过全龄化学习平台和文旅活动,将艺术村升级为可游、可购、可吃、可玩、可居、可学、可创业、可养生的乡村振兴新地标。 “书院+全龄教育”打造家门口的成长港湾 银泰城社区“四宝·阅里”文化书院整合社区青少年宫、老年大学及“文化书院”资源,构建起全龄段、多层次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。社区青少年宫推出科创、书法等14门课程,打造“15分钟素质教育生态圈”。围绕“银领好生活 乐享夕阳红”理念,精心打造“银泰悦龄之家”项目,以工作坊的服务形式,积极推动“银领驿站”综合体建设。社区通过“公益反哺”机制,将部分收益注入社区基金帮扶特殊群体,并引入专业教师开设老年大学公益课程,累计服务超400人次。社区还通过亲子活动激活“家庭细胞”,如“植”此青绿亲子研学活动半小时就吸引10组家庭参与,家长自发转变为志愿者,形成“培养一个孩子,带动整个家庭”的治理效应。社区党委书记周蕾表示,书院通过线上线下资源联动,正成为居民“心灵的港湾”和“全龄友好社区”的核心引擎。 以文化书院为载体,链接职业院校、非遗大师、专业机构等资源,高新区全力推动优质文化服务直达社区。通过“公益普惠+适度市场化”、“代际融合+资源反哺”等机制,文化书院不仅满足了居民学习需求,更激活了社区自治活力,成为凝聚共识、促进和谐的基层治理新阵地。 下一步,高新区将持续深化“文化书院+”模式,拓展非遗传承、创业孵化、全龄教育等场景,为社区治理与乡村振兴提供鲜活样板。 责任编辑:王婷 唐格格 曹亚琼 王轩皓聃 审核人:张建宁 | |||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