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知识产权纠纷有了“高效解” | |||
| “行政调解+司法确认” | |||
| |||
当知识产权纠纷遇上“行政调解+司法确认”,会碰撞出怎样的高效火花?近日,市场监管局与周村区人民法庭以一场实际案例给出了精彩答案——依托“行政调解+司法确认”创新联动模式,不仅高效化解了一起小卖部销售假冒商标酒的商标权纠纷,更让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披上“法律铠甲”,获得强制执行力。这一举措,既帮涉事企业与商户省下大量时间、人力成本,又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筑起“行政高效调解+司法权威保障”的双重防线,让纠纷化解既有速度,更有力度。 “我哪知道这批酒是假冒的,现在厂家要索赔,我这小本生意可怎么办?”高新区某村小卖部经营者李先生,面对上门的白酒厂家维权人员和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,急得眼圈发红。 经查,李先生此前从非正规渠道购入一批白酒,未核实商标授权情况便上架销售,后被品牌厂家发现——这批酒的商标与厂家注册商标高度近似,属于典型的商标侵权商品。在确认侵权事实后,厂家为维护自身商标权益,当即提出了起诉。 “要是真走诉讼流程,我这小店不仅要花钱请律师,还得反复跑法院,生意都没法做了……” 得知被起诉后,李先生更是焦虑不已;而厂家这边,也担心漫长的诉讼会耗费过多精力,影响品牌维权效率。为最大化保障双方当事人权益,避免纠纷陷入“耗时耗力”的僵局,市场监管局主动介入,多次与周村区人民法庭对接协商,最终确定以“行政调解+司法确认” 的模式推进纠纷化解。 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的引导与协调下,双方先坐下来坦诚沟通:工作人员一方面向李先生解读《商标法》中关于销售侵权商品的法律责任,帮他认清自身问题;另一方面也向厂家说明李先生的经营困境,建议结合侵权情节、认错态度合理确定赔偿金额。经过多次沟通,双方终于达成一致:李先生立即停止侵犯该品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,一次性支付30元赔偿金(象征式赔偿,既体现认错诚意,又不会给其造成经济负担)。厂家则不再追究李先生的商标侵权责任。“没想到能这么顺利,还不用花大价钱,真是太感谢你们了!”达成共识时,李先生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,连声道谢。 “协议是签了,可万一以后反悔怎么办?”为了让这份调解协议“落地有声”,打消双方“协议签了不认账”的顾虑,在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,双方共同向周村区人民法庭提交了司法确认申请,通过“山东法院电子诉讼服务网”进行了线上开庭、远程签字确认,达成了调解协议,并出具了民事裁定书,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。 这场纠纷的化解,正是“行政调解+司法确认”机制优势的生动体现。通过这一方式,不仅从源头上实质解决了商标权纠纷,更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——既大幅节约了双方的维权时间与经济成本,又让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协议有了更强的法律效力,切实保障了协议履行,避免了“调解一场空”的尴尬。 事实上,建立知识产权诉调对接机制,核心就是为纠纷当事人提供更多元、更高效的解决选择,实现“依法、公正、高效”化解矛盾。这一机制充分体现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:既发挥了行政机关熟悉行业规则、调解响应快、沟通成本低的优势,又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威提升了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,让纠纷化解既有“效率”又有“保障”。作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、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,这一模式也为更多市场主体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经验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的法治动能。 | |||
| 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