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要闻动态>地方事业动态

与石头对话的制砚人
——带你走进传统文化的今生故事

发布日期:2024-08-09 11:10:30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
文房四宝,砚居其一。清斋案头,视若拱璧。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淄砚,作为淄博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之一,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‌


一座雅致的小院隐藏在林荫树丛中,幽静的环境簇拥着一幢五层小楼,鸟语花香里飘扬着一丝丝墨香,虎墨沉香,清爽宜人……

这里就是位于淄博高新区万杰路的淄博砚文化博物馆。

一走进博物馆,记者就被一方方简易别致的平板砚吸引,误以为是半成品,淄博(一凡堂)砚文化产业基地创始人谭峰告诉我们,平板砚看似平整,摸着平整,实则中间有砚膛,这就体现了淄砚的实用性,也是他多年来制砚恪守的“砚之为砚”理念,追求的便是朴中见丽,拙中得巧。

从一方平板砚讲起,谭峰侃侃而谈,为我们展示了淄博砚文化的魅力。

淄砚是山东省传统名砚之一,又名淄石砚,因淄博古称“淄州”,其石出自所辖的淄川,故又名淄州砚、淄川砚,今简称“淄砚”。淄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,自汉代兴起,于宋代繁盛。宋代范仲淹因青少年时在淄川生活数年,对淄博人文风物有所了解,后官至副宰相,对淄砚的发展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。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淄砚,苏东坡作:“淄石号韫玉砚,发墨而损笔”;米芾写:“淄石理滑易乏,在建石之次”;陆游一生都在用淄砚,曰:“龙尾之群,淄韫玉之伯仲也”。清代纪晓岚尤其欣赏淄砚,专门托时任山东巡抚的书法家铁保为其寻找淄石刻砚,并镌刻砚铭:“肌理缜密,亦非今日淄石所有也。” 淄砚因其优质的材料和低廉的价格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,是千年来发展成熟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。

淄砚石跟我们见到的石头有什么不同?怎么辨别淄砚石呢?谭峰告诉记者,淄砚石需要具备五个要素——下墨快、发墨细、易雕刻、易清洗、易储水。

谭峰用了五年的时间搜集文献、跋山涉水,终于把淄砚砚石矿脉摸清了。淄河与孝水纵贯淄博南北,流域广阔,物产丰饶,地蕴隆富,煤矿石矿铁矿,星罗棋布,砚石储量丰富。以孝妇河为界,东为龙脉,西为凤脉。龙脉砚石,多为洞采,结构细密,质地细润,硬度适中。所制砚台,简雅清端,文质彬彬,为其他砚石所不及;凤脉砚石,山采为主,色彩怡眼,温润可爱,富于变化。


看来,普通人想要觅得一块做砚的好石头还要下不少功夫呢。

同样,抛开采石和维料,制砚大师设计雕刻一方砚台也需要一天或者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,因工艺要求不同而时间有差。所以,谭峰幽默地称自己为孤独的做砚人,宁静的小院设置了一个小工作台,一坐就是半天。但他坚信石头是有生命、有记忆的,制砚的过程就是与石头对话的过程,刀割纸磨间耳边响起的是灿烂的齐文化之声,是各朝各代文人墨客为淄砚文化传承的呐喊。

除了孤独的做砚人,谭峰也想做砚文化的传承人。经过数年耕耘与积累,他又萌生了新的梦想。他看到不论古籍还是新著,端歙等名砚专业书籍较为多见,而与淄砚相关的著述却连一本简单的图册都没有。于是,他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,编写一本全面介绍淄砚的图书。期间,谭峰查阅了大量有可能记录淄砚有关情况的古籍、砚谱、县志、文赋,写下了数万字的笔记,跑遍了淄博的山山水水,拍摄了数千幅砚坑遗址、地形地貌照片,搜集了数十种石色、石品的砚石标本,重金购买了数十方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淄砚,为此书的编写打下了坚实基础。成稿后又经过两年多反复修改,他的《淄砚》终于成功问世,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历朝历代淄砚的传承发展脉络、盛衰,以及当代产销状况,为淄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文字基石,在淄砚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同时,他还积极支持并参加市里的援渝工作,为石柱县金音石砚的制作和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谭峰凭一己之力为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“我也只是为淄砚的发展尽了一点绵薄之力。由于制砚工作辛苦,学徒时间长,淄砚匠人目前仅有20人左右,淄砚文化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欢迎大家来馆参观、交流,为淄砚文化传承增光添彩!”谭峰动情地说。

因为有谭峰的不懈努力,淄砚文化得以复兴蓬勃;因为有我们的共同参与,齐文化也定会被弘扬而璀璨!


责任编辑:孟书琴 冯骁珩 审核人:张建宁
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