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要闻动态>区内要闻

淄博每10个人就有1个小老板
——看商事制度改革如何唱好支持全民创业创新“大戏”

发布日期:2019-01-14 10:16:19 浏览次数: 字体:[ ]

    自2014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启动以来,我市市场监管部门把商事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“先手棋”,刀刃向内、自我革命,先行先试、勠力向前,着力降低投资创业的制度性成本,全面激发了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。五年来,我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7.89万户,新登记数量超过历史存量;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160户,是改革前的2倍;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5.1万户,淄博每10个人就有1个小老板,这五年成为我市历史上市场主体发展最快的时期。

    “三个率先、两个突破”

    淄博市场准入便利度大幅提升

  近年来,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在不折不扣落实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、年检改年报、前置审批改后置、企业简易注销等改革基础上,积极运用“互联网+”,推进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,在全省系统实现了“三个率先、两个突破”,有效解决了企业准入难的门槛障碍,全面提升了淄博市场主体准入的便利度。

  2015年5月21日,山东赫尔希胶囊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成曦办理了我市首张“三证合一”营业执照,淄博市成为山东省率先全面推行“三证合一”地市级城市。2015年5月,我市在全省市级层面,率先推行营业执照、组织机构代码证、税务登记证“三证合一”。2016年、2017年,先后推行了企业“五证合一”和个体工商户“两证整合”改革、31项证照合一的“多证合一”改革。去年,又实现45证合一,目前已核发企业“多证合一”营业执照12万余份、个体户营业执照14.7万余份。通过不断整合涉企证照事项,有效降低了市场准入制度性成本。

  为了让办理营业执照像网购一样轻松便捷,2017年,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改革。为加快实现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,以网上申请、网上受理、网上审查、网上发照和网上公示为主要内容的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,积极协调省市场监管局,将我市作为全省首个试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的市,登记业务全面实现了“零跑腿、零排队、零收费”。全市共通过全程电子化方式办理注册登记6747件,发放私钥版和工商银行联名卡式电子营业执照1846份,居全省第二位。

  为了让小微企业既能进得了市场的“大门”,也能入得了行业“小门”,我市去年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了“证照分离”改革。按照“五个一批”的原则,争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支持,在高新区开展了“证照分离”试点,试点期间高新区受理“证照分离”登记业务1800件,直接减少企业提供材料3600余份。我市在全省“证照分离”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,在全国“证照分离”改革重点地区经验交流会(北片)上作了典型发言。去年11月,及时总结高新区试点经验,在全市全面推开了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彻底解决“准入不准营”的问题。

  突破性地实行住所登记“申报承诺+负面清单”制度。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住所证明取得难的问题,我市先后两次修订完善《淄博市市场主体住所(经营场所)登记管理暂行规定》,住所登记不再需要提交房产证、租赁合同等证明材料,仅填报一份《住所(经营场所)申报承诺书》即可,住所登记条件进一步简化、门槛降至最低。

  突破性地开展名称自主申报改革。我市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促进名称登记便利化的实施意见》,突破不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,对行业门类保护、驰著名商标保护、禁用字符、注销企业名称禁用年限等限制性规定,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,大胆改革,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放宽。去年,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名称自主申报改革,实现了名称自主拟定、自主查询比对、24小时网上申报、系统自动审查、即时核准,企业“起名难、效率低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全省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,将我市的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向10个市进行了复制和推广。全市6万多户企业名称通过了“自主申报”,占全市核准总量的95%以上。

    “释放活力、激发动力”

    商事制度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头活水

  作为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,商事制度改革释放了市场活力,激发了百姓投资创业热情,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,也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企业数量基础。

  市场主体大幅增长,推动了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。推行商事制度改革五年以来,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7.89万户,新登记数量大大超过了商改前19.6万户的历史存量。商事制度改革这五年,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160户,比改革前2013年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76户,增长了2倍多;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达到957.3户,而商改前我市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485户,增长了2倍多。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,为创业创新带来了活力。

 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,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动力。在新设企业中,服务业企业大增,特别是信息、文化、教育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。通过“一址多照”“一照多址”、商务秘书企业等改革措施,促进了众创空间、创客工场等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发展,充分显示出改革创新的积极成效和巨大潜力。商改前2013年,我市企业类市场主体第三产业占59%,到2018年12月底,我市企业类市场主体第三产业占到了70.46%。

  促进了就业增长,缓解了社会压力。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。我市新增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快速增长,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,商事制度改革激发的创业就业起着很关键的作用。商改前2013年底,全市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为82万,到2018年底,全市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达到165万,新增个体私营从业人员83万。

  促进了经济增长,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、全面振兴、走在前列提供了基础。一个地区的企业数量越多,GDP的规模越大。商改前2013年底,我市有私营企业4万户,到2018年底,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达到10.3万户。我市大量新设企业的发展,意味着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动能的不断涌现。特别是在我市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,新设企业的大量发展,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,对冲着我市衰落产业的下行,缓解着经济下行的压力。

  我市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,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深入,市场主体更迫切期望有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思路,以老百姓关心的、期盼的和市场主体的难点痛点为改革重点,通过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,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为投资者创造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,助推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