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心所向 素履可往 | |||
| |||
2016年初,我毅然决定创业。我不是海归,也没职称,也没几篇文章和专利,所以没人投资,那我就卖房自筹资金。我的贵人再次出现,感谢母校山东大学的大力支持,让我落户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。创业一年来,我们投资了近千万,使用政府仪器设备近6000万,建立了50多人的研发团队,人员来自天南海北,承接了近20个项目,合同总金额逾亿元。更重要的是,结交了无数的良师益友,生活变得丰富多彩! 总结我个人创业一年来的浅薄经验,我认为公司初创期,一定要通过这“三道大关”,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。 第一关:技术关。创业,一定是基于一个真实存在的需求,这个需求需要有价值,客户愿意为这个需求买单。光需求还不够,你还要有解决需求的能力,也就是这里说的“技术”。很多时候,创业初期,这个“技术”只是个想法或雏形,还没有真正实施过。再加上创业初期团队一般比较年轻,经验少,这就产生了我们的第一关“技术关”。这个时期,创始人需要当“captain”,能带领团队冲破这个技术关口。而且,必须有与你互补的合伙人,弥补你的短板,尤其是技术短板。一个初创团队要形成战斗力,至少需要三年时间,这时期应多借助外力,同时,快速培养、提拔内部的优秀人才,不要拘泥于他的学历或工作年限。一切以结果说话。 第二关:管理关。管理是门学问,更是一门艺术,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。一切管理,都应该建立在对人性的认知上。几千年来,科学技术发展天翻地覆,但哲学,即我们的哲人对人性的认知,却几千年来变化不大。子学时代,孔子、墨子、孟子、庄子等对人性之剖析与同时代的柏拉图、苏格拉底、亚里士多德等的观点无太大差别,可见虽中外文化理念不同,但人性是相同的。 创业初期,团队可能只有几个人,他们几乎天天和创始人见面,每周都有聊天或聚餐,那时的管理是很轻松的。可当团队到五十个人时,创始人能天天见到的人不超过十个,能深入谈话的就更少了,这时就得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层了。当公司发展到几千人时,每个人都只能影响“two levels down”时,这时如果只靠管理层,靠管理技巧,则将疲于奔命。这时,就得靠文化管理了。这里有个误区,有些人认为等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建立企业文化,那是错误的。公司成立之初就应该有企业文化。没有企业文化的公司,我不建议朋友们加入,因为那样的公司,文化可能就是为创始人挣钱。20世纪最大的创业公司“中国共产党”,成立之初就以“马克思主义”为行动纲领,也就是她的文化。则正成立之初就以“木从绳则正”和“三不原则”作为公司核心价值观,也就是我们的文化。当然,不能光喊口号,得在行动中切实做到。 第三关:创始人的“自我修养”。前文已经提到,创始人是公司成功与否的关键,那这里讲的自我修养又指什么呢?有一本英文书,叫“Brain, Guts, Heart”,我不知道国内翻译成什么,但我觉得应该叫“智、勇、仁”。“智、勇、仁”就代表了自我修养的过程。智大家都明白,一般的创始人也都具备,不“智”不可能发现商机,不“智”不可能闯过技术关。“勇”也很好理解,创业是白手起家,没钱、没人、没地方、没客户,有风险,一般人只敢想想或酒后吹吹牛,只有创业者才敢于走出“温柔窝”,去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但足智者,成就下等事;智勇双全者,成就中等事;智勇双全之仁者,方能成大事。(写到此处,正好到曲阜东站)论语中多次提到“仁”。子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也”;又曰:“刚毅木讷近仁”。樊迟问仁,子曰“爱人”。颜渊问仁,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”我的理解是,仁即克己爱人走正道。创业初期,现金流紧张,要不要做一些不合法的事(比如保健品里掺伟哥)?创业中期,企业需要融资,要不要做套假账,欺骗投资人?创业挣钱了,舍不舍得分钱?还是开成夫妻店,把管理团队踢出去?历史上的开国皇帝(包括太祖),有几人不是立国之后清理功臣。李自成也曾打开洛阳粮仓,获得了民众的支持。做了大顺皇帝后,却比任何一个开国之君都贪婪残暴。这是人性,但创始人不仁,必将被团队、客户、市场所抛弃,所以,创始人应该加强自我修养,每日三省吾身。多学曾文正,莫学李自成。说易行难,愿与诸君共勉。 凡心所向,素履所往;生如逆旅,一苇以航。愿我们所有的坚持和努力,能够让我们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人生短暂,愿你我都不枉此生。 | |||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】 |